地球恐龙的灭绝之谜 上
大家知道,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4亿至6500万年前的一类陆生动物,是中生代的最具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不能直立行走,统治地球陆地生态系统达1.6亿年之久。恐龙是爬虫之王,最初在地球上出现时,自然环境是最适宜冷血动物的。当时大陆气候普遍比目前炎热。爬虫品种繁衍甚多,约在二亿年前,地球的环境已为恐龙的诞生安排了一切。
最早的原始恐龙,爱好直立,用后腿走路,是掠食其他爬虫的食肉动物。许多恐龙后来演化成食草动物,其中若干种还回复到用四条腿走路。另一些更向惊人的方向演化,变得会飞。
早期的食肉恐龙中,出现了一种巨大的食肉恐龙,例如约一亿五千万年前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翼龙。翼龙直立走路,从鼻尖到尾端约长四十英尺。头部约长三英尺,巨领生有像军刀似的利齿。翼龙之后有暴龙。暴龙是一种更大的食肉恐龙,也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食肉动物。暴龙的头盖骨和领,都比翼龙大两倍,全身约长五十尺,头部离地面约二十英尺。
食草恐龙与这些可怕的食肉恐龙共栖一起,自然需要特殊的自卫方法,以求生存。例如剑龙背部耸起两排骨板,甩动的尾巴上生有尖棘。铠龙的甲壳边缘生有利刺,必使掠食者不敢妄动。
如果我们今天认为古时有过任何凉快的地区,那就必在两级附近。说到这里必须解释一个问题。禽龙显然是一种食草恐龙,需吃大量植物以维持庞大的躯体。可是植物每天需有充足的阳光才能繁殖。斯匹茨倍尔根群岛位于北极圈和北极之间,冬季四个月完全不见太阳。因此,就斯匹茨倍尔根群岛目前的位置来说,即使气候远较今日暖和,禽龙每年也有四个月时间找不到食料。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怎么解释呢?新近的发现似乎证实了大陆漂移学说。这个学说认为,目前的各个陆块,在太古时曾是一整块大陆,叫做联合古陆,后来分裂为数块,经漫长时间后才漂移到目前的位置。根据这个学说,斯匹茨倍尔根群岛曾是欧亚陆块的一部分,在白垩纪末期向北漂移。禽龙生存之时,斯匹茨倍尔根地区可能处于较南的位置,有充足阳光可使禽龙需吃的植物生长。
近年来,“地极迁称”的学说作了补充说明,已经甚受注意,还获得许多人支持。研究岩石里的磁性,似乎说明在过去的地质时间中,两极并不是在目前的位置。根据一些权威学者的意见,恐龙时代的北极位置,是在西伯利亚北部某处。如果真是这样,斯匹茨倍根群岛当年的纬度,就与目前奥斯陆和斯德哥尔摩约莫相同,靠南的位置足以维持植物生长,供应禽龙食料。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和地极迁移学说,都与北垩纪时代地球气候较为暖和证据相符合,适于解释恐龙何以能在斯匹茨倍尔根地区生活。
近年来,“地极迁称”的学说作了补充说明,已经甚受注意,还获得许多人支持。研究岩石里的磁性,似乎说明在过去的地质时间中,两极并不是在目前的位置。根据一些权威学者的意见,恐龙时代的北极位置,是在西伯利亚北部某处。如果真是这样,斯匹茨倍根群岛当年的纬度,就与目前奥斯陆和斯德哥尔摩约莫相同,靠南的位置足以维持植物生长,供应禽龙食料。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和地极迁移学说,都与北垩纪时代地球气候较为暖和证据相符合,适于解释恐龙何以能在斯匹茨倍尔根地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