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乃少典与附宝之子,有四兄。轩辕少时,体形矮小,常为部落长老所戏。长老笑曰:「此子将长不高,门槛或不能过,若成累赘,当弃之于山谷喂狼。」轩辕闻言,坦然笑曰:「若吾将门槛建得更高,彼等皆不能过,岂不方便?」长老无言以对。
轩辕自幼勤于学问,潜心研习八卦,仰慕上古圣王伏羲,精读炎帝石年所著《本草经》。其性通达,善与人交往,常与四方族人互通有无,助部落贸易,故精通北狄、华夏、东夷诸部落之言语。每逢部落举行比赛,需人翻找陶片,众皆困顿之时,轩辕能详加指挥,迅速集齐,赢得众人敬服。
时神农氏为天下共主,奉伏羲木德,崇火德,号曰炎帝,又曰地皇。传八代至帝榆罔,帝榆罔欲扩地四方,遣大将共工讨伐四方不顺者。轩辕之父少典为有熊氏国君,久不贡于神农氏,引发众怒,天下皆视其为逆臣,帝榆罔遂命共工讨之。
帝榆罔遣共工率兵南北夹击,兵锋所向,所向披靡。少典率部抵抗,屡战屡败,终不敌炎帝大军。共工屡次遣使劝降,少典坚守不屈。终因寡不敌众,共工破城,少典战死疆场。
轩辕四兄,长兄本为世子,留守后方,守卫族中根基。帝榆罔恐其日后复起,遂下令处死,族人痛哭哀恸,莫可奈何。二兄、三兄、四兄皆为骁勇之将,率军前线抵抗,力战至死,终被共工大军围杀,尸骨遍野。至此,四兄皆亡,唯轩辕一人幸存。
轩辕见族中颓势,知大势已去,遂率余众投降。帝榆罔见轩辕年少而有才,且族中无他人可继,遂封轩辕为有熊氏国君,以统残部。轩辕表面恭顺,内心却暗藏大志。
时帝榆罔之将应龙进言曰:「轩辕此人志向远大,恐难久为臣子,终必为患,陛下当慎之。臣愿为陛下除此后患。」帝榆罔笑曰:「轩辕虽有雄心,但其年少柔弱,今无他人可统有熊,且彼有才略,正可为予一人所用。」遂不纳应龙之谏,仍任轩辕为有熊氏国君,抚定其民。
轩辕闻应龙谗言,不怒反喜,深知应龙乃非常之才,思得其辅佐。暗中筹谋,欲以智取之。轩辕常言:「应龙非凡庸之辈,虽谮孤,然其能助孤成就霸业,何患之有?」传应龙祖先曾辅伏羲,助其建国,号曰“中国”,且进献《河图洛书》,授伏羲治世之道。轩辕深重其才,欲招其为助,以图中兴大业。
轩辕一日巡游有熊氏牧场,至大泽之畔,见一人牧马,马皆膘肥体壮,轩辕甚喜,遂询其名。其人答曰:「臣名力牧,善养马。」轩辕见其技艺精湛,遂任命力牧为牧正,统领马群。
一日,轩辕巡游有熊氏周境,忽遇狂风骤起,天地昏暗,飞沙走石,众皆惊惧。轩辕急命随行之先民抱树伏地,避风之袭。轩辕头戴之大帽亦被狂风卷去,轩辕急忙抓住一棵小树,蹲身不动,以避风威。
力牧见轩辕之帽随风滚动,然不倒地,心生疑惑。遂砍一枝,扎成圆圈,置地上推之,不久即倒。力牧幼时聪颖,细思此中道理,复扎一圆圈,于中横架十字,贯之两端,再推,虽不倒,然行不远而止。此时,仓颉偶然路过,见力牧之作,问曰:「汝何所为?」力牧将所见所想如实告之。
仓颉闻之,心生一计,遂剥下一条树皮,系于两圆圈间之横杆,拉之前行,二轮滚动,行而不倒。力牧见之,恍然大悟,大笑曰:「此理已成!」遂命人再扎二圆圈,四轮相连,滚动如车轮,稳当无倾。
仓颉复思,命常先去采石场取两圆石盘,凿其中心,以木棍贯通其间。木棍以草绳系之,令人拉行,石盘滚动如车,行而稳不倾。众先民见此,皆啧啧称奇。
仓颉于是向轩辕进言曰:「此物当名‘车’。」轩辕沉思片刻,点头称善。自此,轩辕大加赏识力牧,命族中众人效仿此法,制作石轮。数日后,圆形石盘堆积如山,常先率众,四石盘制成车,安固牢靠。轩辕召集先民观其表演,众皆叹服。此车渐发展为战车,威震四方。
轩辕见力牧、仓颉二人皆才智出众,乃决意重用。命力牧为工正,掌天下工事;仓颉为史官,纪国之大典。
力牧素有远见,遂进言曰:「上君,当择豫西山地与豫东平原之交界处为都。此地西高东低,中部隆起,南北洼垂,地势险要,且山丘平原相间,嵩山余脉横亘西南,既可固守,亦便四通八达,实为都城之佳地,定可聚众立国,统御四方。」轩辕闻言,深以为然,遂依力牧之策,迁都于此,建雄城,名曰轩辕城。自此城成,民众归附,声势日隆,轩辕之国愈加巩固。
轩辕北伐蛮夷,无因,命整军备战。军议之时,力牧自荐,拜于轩辕前,慷慨言曰:「臣虽牧马,然久历山川,熟知战阵,愿为主帅,统兵出征,平定北狄。」轩辕见其壮志,心甚悦之,遂许以统兵之职,命其领军北上。
临战之际,力牧身披甲胄,巡视营阵,操练士卒,布阵精密,严阵以待。战鼓声震,力牧亲率先锋,手持长矛,奋勇当先,直取北狄之阵。北狄虽众,然阵法松散,难敌力牧精锐之师。力牧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士气大振,杀声如雷,震慑敌胆。北狄大军见势不敌,节节溃退。力牧乘胜追击,直捣其巢穴,北狄无不望风披靡,纷纷投降。
此战大捷,力牧之功显赫,轩辕大悦,遂擢其为大将军,统领诸军,掌有熊氏军政。自此,力牧威震四方,北狄闻风丧胆,有熊氏国势日益壮大。
神农氏帝石年受禅于伏羲氏末帝无怀氏,时无怀氏在位三十二载,被迫禅国于神农。石年仍承国号曰「中」,以天下诸邦共认此为坤舆唯一之天朝上国。后世为辨其代,称伏羲氏为伏羲朝,神农氏为神农朝。伏羲氏后为宾客,族犹称伏羲,神农朝礼之甚厚。
风后,伏羲嫡后,然因其曾祖失礼于先帝哀,辱君失德,故降为庶民。其曾祖弟仍为宾客,奉祀伏羲氏家族祭祀。风后虽失贵,然承河图之秘,通晓天地之道。
风后常怀不平,欲复其曾祖之位,遂诬告堂弟,事发败露,帝榆罔治之以死。适轩辕至帝都穷桑,闻风后之事,怜其才,知其伏羲嫡脉,乃倾财赎罪,托人斡旋,欲救之。
应龙谏榆罔曰:「陛下当诛风后,此人心怀叵测,若释之,必与轩辕为奸,恐乱生于日后。」榆罔自恃威权,不听应龙谏,赦风后出狱。
风后得救,心思反复,欲借轩辕之力谋反,以图轩辕登天子之位,己则得复宾客之尊,奉祀伏羲。然轩辕虽怀大志,终不敢轻易谋反,虑及篡位之事乃大逆不道,心有踌躇。风后为人阴险可鄙,极力游说,欲使轩辕决意造反,以成己私愿。轩辕拜为有熊氏之国监,辅佐政事,共图大业。
------
轩辕为首领数十年,每日操练军队,凡军务必亲自过问,四时不闲。有熊氏为轩辕统领日强,如日旭升,兵马日精,独立于神农氏之外。轩辕部落自姬水东进,承神农氏农业生产之德,推原始农业至高度繁荣之境,部落日益壮大,归者益众。轩辕自此觊觎神农氏天下之主之位,欲起兵吞之无由耳。
轩辕深知,以兵推亡农氏之治,非易事也。乃运用诸多权谋之术,自经济、文化、军事诸地入手,渐次削弱神农氏之羽翼。
于经济,轩辕命争夺蚩尤所守历山铜矿,开采之,以铸兵器。轩辕巧用其对农商之道之深刻理解,自民间求得一批精通农商之才,授以密命,秘密囤积粮食物资,暗中抬高物价,致使神农氏之民生益艰,其民多归于轩辕。轩辕以诸套经济政策,渐次掌握神农氏之经济命脉于己手。
在文化,轩辕教化其道学,即《内经》之养生之道。遣有熊弟子四方游历,传授养生之术,民心归之。民众始信轩辕之学,认为其能引领众生繁荣富强之路。
于兵事,轩辕更尽心力。训精锐之军,此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能于关键时刻发强大战力。轩辕又设间谍密探,时时掌握神农氏军队之动向虚实,且培养一群特殊技能之人才。
轩辕为首领十五年,南方的蚩尤崛起,炎帝见蚩尤势力日益壮大,忧虑甚深。知若不采取行动,天下将愈加混乱,遂决意派轩辕征讨伐蚩尤。炎帝召集群臣商议,力牧不以为然,劝炎帝应提防轩辕,曰:「此人野心极大,谓此举将壮大其势力」炎帝不从,曰:『可使蚩尤与轩辕相交,二者疲敝,吾可并其而者。』遂献于玉帛,仍遣轩辕讨蚩尤。
九黎氏之首领蚩尤,嗜战善斗,精通天道,其势力日益壮大,与轩辕鼎足而立。诸侯互相攻伐,战乱频仍,百姓困于水火。轩辕虽有志平定天下,然其势与蚩尤九黎氏相当,不易讨平。出征之前,轩辕斋戒三日,向上天祈求庇佑。
于此境地,轩辕始求平定天下之策。咨大臣伯高,问如何使天下归一。伯高对曰:「请陛下伐莞草而植树木,慎守之,则可达天下一统之愿。」轩辕闻言,深以为然,遂从其言。不久,葛卢之山及金矿涌现,九黎氏蚩尤得此珍贵资源,铸利剑、固甲、强矛戟。其势力速壮,兼并诸侯益多。雍狐之山亦出金水,蚩尤复以此资源铸威戟、芮、戈等器,进而巩固其地位。
出征之日,轩辕身披铠甲,手持利剑,率领着众多勇士和谋士,浩浩荡荡地向九黎氏进发。他们一路上历经艰险,但士气高昂,决心一举平定蚩尤。然而,当他们到达涿鹿时,却遭遇了百里大雾。浓雾弥漫,军人们纷纷迷失了方向。轩辕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如果不能迅速找到破解之法,将士们将陷入危险之中。就在这时,一位名叫风后的大臣提出了一个办法。他利用斗机的原理制造出了指南车,可以指示方向。轩辕大喜过望,立即命人制作指南车。有了指南车的指引,军队终于走出了大雾的包围。
接着,轩辕与蚩尤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然而,初次交锋并未取得胜利。轩辕深感忧愤,他独自一人来到太山之巅,斋戒祈祷。就在这时,西王母派遣使者前来相助,赐给他符节和兵法。轩辕感激不已,他再次整顿军队,准备与蚩尤决一死战。在决战之前,轩辕得到了玄女的帮助。玄女传授给他符节、兵法以及奇门遁甲之术,并教他如何布置五行阵。轩辕虚心受教,将所学运用到实战中。他亲自指挥五行阵的行军之法,以百鸟氏为前锋,龟蛇军殿后护卫,左翼龙骧军,右翼虎贲军,各驱猛兽猛禽为旗帜,浩浩荡荡地冲向蚩尤的军队。
在轩辕的指挥下,五行阵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轩辕居中指挥,乘坐指南车,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方向。他的军队所向披靡,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在一场激战,最终轩辕俘虏了蚩尤。轩辕俘虏蚩尤于阪泉之上,轩辕以金钺斩蚩尤于中冀,悬头颅与军门。
轩辕命人活剥蚩尤的皮为靶,使人射箭,多中者赏。剪蚩尤头发为旗,充其胃为蹴鞠,使人踢之,多中者赏。腐其肉为苦醢而食之,也就是肉酱。曰:“毋犯吾禁,毋乱吾民,毋绝吾道。犯禁、流醢、乱民、绝首,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之旗,屈其脊,使甘其窬,不死不生,悫为地桯。谨受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蚩尤身首异处,轩辕令葬其头颅冢于寿张,其肩膂冢葬在山阳,其髀冢葬在钜鹿。蚩尤部族流于八荒之外。
蚩尤死后三年,天下开始动乱。于是轩辕画蚩尤之像,以威示天下,天下认为蚩尤不死而服从。
蚩尤既亡,炎帝榆罔褒奖了轩辕,封轩辕为虞王。然而轩辕功高盖主,炎帝榆罔遂产杀心。其多派人刺杀轩辕,然炎帝榆罔平日对部下猜忌,尝大骂于部下,手下皆不欲炎帝榆罔卖命,刺客直言轩辕真相。轩辕亲自出面会见炎帝,说:天下部族渴望和平,陛下不应四处挑衅。
最终二人歃血为盟。
然轩辕亦非忠臣,是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既归其部,欲弑杀炎帝榆罔。久之,对炎帝榆罔宣战。
在这场战争中,轩辕巧运用星斗七旗战法,使其军队如鱼得水,屡战屡胜。同时,派人日夜挖掘地道,致命一击于敌。历三年激战,轩辕终于取得了胜利。其用地道战术,突袭击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榆罔。
轩辕迫炎帝榆罔让位于己,自称以土德代替火德,自称为黄帝,以王号虞为国号,建立虞朝。
黄帝善待炎帝榆罔,视炎帝榆罔与伏羲后裔为宾客,使二者不行臣礼。
然此战黄帝未彻底统一华夏,天下部族忠奉于神农氏之主,不臣于黄帝。
黄帝尝徐徐令人放暗箭矢,骚扰敌军。然山中粮食耗尽,或逃跑,被黄帝抓住,人多以黄帝要杀叛徒,黄帝却放之。人多感动,多投黄帝,未感者,亦四散离去。
下山投降者愈多,而黄帝却言:我夜观天象,掐指一算,明日夜即可反攻。
人多默不作声。是日,正值月圆之夜,有狼嚎叫,或言:月圆之夜,为不吉,对我不利。
黄帝曰:月圆之夜,山谷路况明确,且风向向下,我等既夜乘风向下反攻!且我发现敌军包围日久,早已每日饮酒作乐,实则可乘之机,我等可使各部落响应,击溃敌人。
于是,黄帝率几百人乘着夜色一路冲下山谷,炎帝的残余军队正在酒后休眠,未及抵抗就被全部歼灭,被俘虏有熊氏族人获救,其不远处投降者有熊部落,亦倒戈杀死炎帝军队将领首级,向黄帝归顺,自称潜伏敌后。
黄帝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闻有广成子,为仙人,居崆峒山,前去请教。广成子曰:“自陛下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缺荒。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陛下安值吾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归,不再问政事。自建了小屋,置席子一,独思三月馀。而后又寻广成子问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何以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曰:“此问甚好!“遂告其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
言毕,广成子赠《自然经》一卷。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令采首山铜,铸九鼎于荆山上,鼎方铸成,有一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其小臣,欲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龙须所变。
黄帝不仅有正妃嫘祖,后妃甚众。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其教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为衣裳,故有“先蚕”之称。
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
有一后妃与黄帝的感情深厚,备受宠爱。然而,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其与蚩尤之纠葛,便是其中之一。
蚩尤与黄帝大战,后妃彤鱼氏,不知为何与蚩尤产生了交集。黄帝大战蚩尤前数十几年,神农氏大宴诸侯,黄帝亦出席,神农氏榆罔和蚩尤都忌惮黄帝逐渐壮大,欲谋害他。
蚩尤潜黄帝妃子在上厕所时,勾引了后妃彤鱼氏,于是彤鱼氏便和自己手下的人接头,将许多黄帝军队的布局及计划透露于蚩尤。
彤鱼氏也多次和背着黄帝,和蚩尤幽会。
黄帝闻之,愤怒与失望交织。他无法想象自己深爱的后妃会背叛自己,与敌人勾结。这种背叛让黄帝心痛不已,他决定采取行动。黄帝亲自下令,将这位后妃抓捕归案。经过一番审讯,后妃的罪行被证实无疑。黄帝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宽恕还是惩罚?最终,黄帝决定将这位后妃打入冷宫。冷宫,是宫中最为孤寂、凄凉的地方,是犯错宫人的最终归宿。这位曾经备受宠爱的后妃,如今只能在冷宫中度过余生。
在冷宫中,这位后妃度过了漫长而孤寂的岁月。她或许曾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冷宫的墙壁上,或许还残留着她曾经的哀怨与叹息。对于黄帝来说,这次事件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不仅要面对国家的纷争和战争,还要承受个人情感的折磨。在悲痛之余,黄帝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和后宫管理。
随着黄帝肃清了蚩尤的势力,黄帝宽恕了这位妃子,并且重新给她自由。
黄帝继位后忙于治理天下,同时年龄增长,身体日渐式微,开始沉迷修仙。黄帝修仙及研究医学等,给后人传递了许多修仙之道及医学之道,因此后人流传,形成后世诸子百家理论来源。在位十九年(公元前2479年),黄帝传令天下,闻得广成子居于空同山之巅,遂亲临拜访,恭敬道:“闻您深谙至道之精髓,朕斗胆请教。朕欲汲取天地之精华,以滋养五谷,养育万民;欲调和阴阳,以促进万物繁茂,当如何行之?”广成子平静答曰:“陛下所问,乃事物之本质;所图,乃事物之余波。自陛下治世以来,气未聚而雨降,草木未黄而凋,日月之光黯淡,奸佞之心,何足以论至道?”黄帝闻言,退而自省,弃朝政于不顾,筑室于僻静之地,铺以白茅,独居三月,再访广成子。广成子面南而卧,黄帝顺风而跪,叩首再拜,诚恳道:“朕闻您通晓至道,恳请指点,如何修身方能延年益寿?”广成子忽而起身,朗声道:“善哉!至道之精髓,在于深沉而宁静。至道之极致,乃幽暗而无声。不视不听,保持心灵之宁静,则形体自正。必须维持宁静与清明,不劳形神,不扰静谧,方可长生。慎守内心,关闭外物,知识过多则伤身。吾将引领你至光明之巅,探寻至阳之源;带你步入幽暗之门,探寻至阴之本。天地各有其序,阴阳各有其位。谨慎守护你的身体,万物自然茁壮。吾守持其一,与天地和谐共存,故吾形从未衰颓。
在位第二十年(公元前2478年),景云星横空出世,预示着天地间的祥瑞之气。
时,天下既定,黄帝命官员以云为名。乃分文武,号曰百官。
青云春官、缙云夏官、白云秋官、黑云冬官、黄云中官,掌四时之序。为后世六部之始也。
中官为四时总正,以黄帝族任;缙云夏官由炎帝族担任,贸易、农事,世袭罔替,为缙云氏;青云春官掌教化,有仓颉,白云秋官掌审判,黑云冬官掌理工,黄云中官掌招募,以昌意等。其余各官也由不同的组团领袖担任。
置左右大监,为左右丞相,以监督四方诸,为黄帝的得力助手。左右少监,以单盈才、太山稽任之。
所谓“皇帝四面”,非是黄帝四张脸,乃云黄帝既有五云官理政务,又有左右大监监视四方诸侯,为统帅天下领袖,其政令以官员们的贯彻而远及四方,惠泽天下万民。
黄帝任命风夷之主风后为相,九黎的力牧为将,单盈才、太山稽为辅,沮诵、仓颉为左右史官,蚩尤之善者明乎天道为当时,大常(常先)察地利为廪者,奢龙辨东方为土师,祝融辨南方(果童)为司徒,大封(奎)辨西方为司马,后土(句龙)辨北方为李等,皆朝中官。
此外,文臣有嵬槐内臣。岐伯,为医师。
武有将军力牧,掌管野兽部队。应龙,大将军,因忠于少昊被左项所杀。
在位第三十年(公元前2468年),黄帝忧虑天下不安,倾尽智慧与心力,为百姓操劳,以致面容憔悴,五感昏乱。黄帝长叹道:“朕之过错,何其多也。只顾自身,其害如此;治理万物,其害亦如此。”于是,黄帝放下一切政务,离开宫殿,舍弃侍从,撤去钟鼓之声。削减膳食,退居大庭馆舍,斋戒身心,三月不理朝政。回归之后,神态怡然,召见天老、力牧、太山稽,曰:“朕闭关三月,斋戒思道,探索养生治国之术,终无所得。疲惫入睡,梦游华胥之国。今知至道非情感可求。朕悟矣!得之矣!然不可言于尔等。”
在位第五十年(公元前2448年)之秋,七月庚申日,天雾弥漫,持续三日三夜,白昼亦如黑夜。黄帝问于天老、力牧、容成:“卿等如何看待此象?”天老曰:“臣闻国家安宁,君主好文治,凤凰便居此间;国家动荡,君主好武力,凤凰便离去。今见凤凰在东郊翱翔欢歌,其鸣声合乎音律,与天相应。此乃天降严厉教诲于陛下,望陛下勿违。”遂召史官占卜,龟甲燃烧。史官道:“龟甲燃烧,乃因其不违圣明之智。”雾气散去后,黄帝游于洛水之上,见一巨鱼,遂杀五牲以祭之。天遂降大雨,持续七日七夜,鱼随水流入大海,黄帝得《河图》一书。在他的晚年,他逐渐痴迷于修仙之道,追求长生不老与超脱尘世。他深信,通过修炼,可以超越凡人的极限,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黄帝的修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阅读了大量的古籍,拜访了无数的隐士高人,甚至亲自深入名山大川,探寻天地之秘。他留下了许多关于修仙的著作和传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然而,黄帝的修仙之路也给他带来了不少困扰。他与长子少昊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少昊是黄帝的得力助手,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他主张以民为本,治理国家应以百姓的福祉为首要目标。然而,黄帝在修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国家的治理也愈发疏忽,这让少昊深感忧虑。于是黄帝开始逐渐放弃修仙的无用行为,开始养生,并且提拔左彻等治理天下。
在位第五十八年(公元前2440年),天下重新大治。黄帝初得天下时,于海边得风后,提拔为宰相;于大泽得力牧,提拔为将军。得天下后,以风后配于上台,天老配于中台,五圣配于下台,称为三公。其余知天、规纪、地典、常先、胡封、太山稽、鬼臾区等人,为四目,各掌四方,各尽其职。或为师,或为将。命岐伯、雷公掌管医术。岐伯尝百草,撰《经方》、《木草》、《素问》。雷公论经脉,著《难经》、《内外术经》。又任沮涌、仓颉、孔甲、隶首为史官。他们迁徙无常,开辟山路,未尝有定所。东至海滨,登丸山,至岱宗;西至空桐,上鸡头;南至长江,攀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于涿鹿山下筑城邑。黄帝以云纪官,故以云师为护卫。在位期间,黄帝善纳谏言,不固执己见,终得天下大治。
此时,黄帝身边的重臣左彻也开始乱政,黄帝又重新沉迷修仙,认为以前方法不对。左彻利用黄帝对修仙的痴迷,不断挑拨黄帝与少昊之间的关系,企图谋取更大的权力。左彻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但黄帝却对他深信不疑,认为他是自己修仙路上的得力助手。而左彻则利用黄帝次子玄嚣及其儿子颛顼,和少昊分庭抗礼,少昊不得不提拔投降的敌人共工。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的修仙之路越发艰难,他的身体也日渐衰弱。而少昊则逐渐崭露头角,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尊重。最终,在少昊的劝说下,黄帝逐渐认识到修仙之路的虚幻和荒谬,开始重新关注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福祉。他深感愧疚,决定将权力交给少昊,让他带领国家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
在黄帝在位的第一百年,发生地震,最终黄帝去世。儿子少昊继位,但左彻却和少昊分庭抗礼,扶持玄嚣、颛顼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