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斑斓画卷中,“塔”一定是一种建瓴高屋般的存在,要么修筑在风景旖旎的湖畔山峦,守卫一方平安;要么紧邻古刹庙宇,普渡茫茫众生。
一定意义上讲,“塔”虽有其形,但更多是承载着古人信仰其“精神”的意义大于“实体”;而“铁”却是实实在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从战国中期冶铁技术的推广开始,历朝历代征伐四方、百姓耕作都离不开铁,“铁”的“实体”的意义绝对在“精神”之上。
把寄托信仰的“塔”和承载生存的“铁”融合在一起,据说起源于大唐盛世,而历经岁月洗礼矗立至今的仅有十三座。其中,最高的就是咸阳北莽山下,关中五陵塬上的“北杜铁塔”。
真正慕名观瞻这座塔,是我来空港新城工作的头一年。那时铁塔所在的北杜街道已经被空港新城托管,而之所以叫空港,顾名思义,这里有西北最大的机场。铁塔在机场西北方,从管委会出发,驱车一刻钟即可抵达。也许看惯了太多的高楼,第一次远眺这塔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惊艳,但他的魅力在于近距离的邂逅。
围着八角形楼阁式的塔座缓缓移动着步子,指尖轻轻触摸到青砖砌起的塔基时,突然有种贯通古今神奇感觉,仿佛能看见当年众多能工巧匠营造的忙碌情景、万千黎民百姓祈福的热闹盛况…
抬眼向上,塔身以铁护体,四角柱是四大金刚力士的铁浮雕,气宇轩昂、威风凛凛;雕刻在塔身上的千余个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间点缀的奇花异草、珍禽怪兽,虽然锈迹斑斑,但丝毫掩盖不了这巧夺天工的铸造工艺。凝练着古人信仰和智慧的“铁塔”,以其俊俏挺拔、玲珑秀美的“形体“,怎能不让每位到访者驻足凝望、叹为观止?
转眼在空港工作了四个年头,趁着端午小假,故地重游,睹物思人,远眺这跨越四个世纪的铁塔,在朝阳的余辉下,俊美的铁塔沐着玫瑰色的霞光,与天际远航的飞机遥遥呼应,形成了一幅绝妙的剪影。北杜铁塔折射的“精神”、蕴含的“神韵”让人浮想联翩:
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四百年间风云变换,或有明火持杖的亡命之徒,让铁塔所在的大宋福昌寺成断壁残垣;或者有祸害乡里的鼠窃狗盗,让铁塔上的铜风铃亦遭洗劫;而他经历风雨,裹着红锈,嫉恶如仇,不畏强人,似擎天大柱屹立天地之间。
他是一位剑胆琴心的侠士。四百年间花开花落,曾经高僧杜公昌积几十年之功德所建的福昌古刹虽荡然无存,但他却将“驻守一方、护佑百姓”的美德代代传承。如今,泾河边上万亩杏林花开成海,万户居民安居乐业。尤其是,他亲历了庚子年开始的“战疫”之路,“空港人”以“铁塔般”的意志将初心使命铁肩在扛:在“国之大者”面前,“空港人”果断决策、逆流而上,众志成城,牢牢守住了我省“空中门户”。
他是一座彪炳古今的丰碑。四百年间斗转星移,世外桃源的五陵塬现在已经成了全国最繁忙的国际航空枢纽之一,他见证了历史长河中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林林种种:从古代战火硝烟,汉唐王族葬礼,到近代民族振兴,现代改革开放;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朝雨”,到“鲲鹏穿云任五洲”的“航空都市”,他见证并亲历了空港这座城从关中农村到现代都市的“蝶变”。这“铁塔”寄托着这片土地百折不挠的信仰,透过通身外铸的纯铁,像一座丰碑,像人们昭示着空港人的精神。
“八棱子,九层子,二十四个窟窿子,七十二个风铃子”。童谣中的风铃是北杜铁塔最灵动的地方,玲儿虽不知所踪,古刹也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春去秋来,四季倥偬,无论是在细细的密雨中,还是在暖暖的朝阳中,铁塔形体之外的“精神”似乎都能触手可及,在“弯月微风塔铃响”的美妙音律下,感召着每位“空港人”披荆斩棘、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