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些文字下来,是一个普通人在众人面前留下痕迹的一个较为容易的方式。而想要写出些东西来又不能仅凭接受中小学语文教育时学下来的文字,文史哲不分家,这句文科高中生听烦了的话其实在提起笔写文章的时候才有最深的体会。不言三皇五帝、夏商西周,他们自是没有可以借鉴的前人“范本”了。而且他们的时代截至目前貌似也没有什么证明得了一定是当时人书写的文章:姜尚六韬三略?说是太公所为,但最早发现也不过战国黄老道家的典籍铺子。鼎鼎大名的尚书?虽说是记载虞夏商周的事情(且不论伪作),但也是孔子在书斋里加入些许儒家作品编撰而成的。严格说不算是当时的文学作品。进入春秋战国,似乎文学作品活跃了起来。写思想,百家争鸣,各大派思想家著书很多,说句更直白的这帮思想家们为了博取统治者赏识,如果没有一口伶牙俐齿也不得不著书给统治者贵族来看,有些像我们现在的传单。各国想着称王称霸,长治久安,拓张领土。一个没有取得成效的小派思想家国君凭什么召见你(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没有培养你的义务”)。那怎么办?要么打入广大人民群众内部,要么就去想办法说服贵族。贵族不见你,就想办法让他看见你的文字嘛。写军事政治,嚯,这可是个好出路。各国国君巴不得有一招能力压群雄,兵书、兵法、王道、霸道等等也就产生了,《诗经》《楚辞》《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兵法》一个个浮出历史舞台。这些我都不想写我写什么呢?写人记事。写当朝的,君主今天干什么了,做了什么决策了,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了。这个贵族或是某某地方豪强干了什么了等等等等。不怕死可以随便写。怕死,写前朝的。当代的人看见会来寻仇,前朝的不能,可以肆无忌惮的写(也别太大写特写,万一后人找来也不好办)。写他们当时的德政暴政,写他们有什么轶事传说,写朝代和个人传记。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走出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唐宋、明清等等。各自有自己文体文章的同时都会有对前人的批写。一部《论语》前面跑,后面多少注本在后面跟着。历朝历代回环往替皆是如此。步入近代有了西方思想的流入,我们的文章又多了一个思想来源,有很多可能我们明知道但难以名状的、发现了也赋予名字的、没发现独属西方的思想都在与我们的思想靠近、融合。于是近代作文,比古、写今、纳西,三管齐下,大部分领域的书籍,如果少了三者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造成观点的不完善。比古、写今、纳西换句话讲,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史哲。
我们今天当然属于“近代以来”。作文必然也要考虑文史哲三处(文中“作文”为作就文章)。这就结束了?不,有更大的困境立于我们面前。这个困境是什么呢:小说。小说的根系也并非不深厚发达。我国,唐宋以降,小说已经在市井流传了。其实还可以更早:史官作史都是后朝作前朝之史。秦史倒好办了,可能秦朝建朝这个史官活着,秦朝灭了这个史官还活着,到了汉直接提笔写秦史。那你让写汉史的怎么办?确实,分了《汉书》《后汉书》,就后汉来说,没人能活近200年完完整整地看完后汉的兴衰还有力气回来把它写下来。史官们或多或少可能会存在一些杜撰,这是无可避免的。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还得杜撰一部分呢。这或许也算是小说的萌芽。中国历朝历代不缺好的思想理论,但是是缺好的小说的。到了现在尤其如此,好的小说是多了,但是我们在看他们吗?我们有时间看他们吗?我们有心情看他们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否定的。短视频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我们也会刷到一些小说的视频,但十个有八个是:“我重生了……”,另外两个是“一觉醒来,世界进入规则怪谈……”。真正需要如此传播的应该是有营养、有意义、符合现在社会现实,不说提出解决办法也要尝试剖析的文章。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是事实,但不能因为此只沉醉在酒中而抛弃茶。因为一旦嗜酒如命,再回头喝茶便会觉得索然无味。
那我们要以何物作题文呢?没人比大学生更懂大学生的纠结,也没人比工地工人更懂工地工人的劳苦,一切文字不是空穴来风,有实际参照才写得出好作品,好作品的来源也就该是现实生活。不会写没关系,写自己生活就好,写自己。想要给自己赋予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优点,可以。但是也要写进与之对等的缺点,人是立体的,没有纯善纯恶。既然要书写自己,就放心大胆地写,想融入一些经历过的社会现实就写。以真实生活打动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