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等你评,快来成为鉴赏第一人
话说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遂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州、南赡部洲、北俱芦洲、西牛贺州。
西方西牛贺州有一灵山,是如来佛与诸多佛陀讲经、议会的地方。这一日,南海普陀落珈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领了如来的法旨,要在长安找到一个善信,去西天求取真经。
观世音来到长安大唐国之后,敛雾收云,与弟子木叉行者变作两个疥癞和尚,给了长安城土地一张城隍庙居住体验卡后,每日游走于长安坊市之间,行步于庙宇佛堂之内,誓要寻到取经人。
在一处客栈内,木叉施法术屏蔽了自己与观音的声音。
“师父,大唐国是天朝上国,怎地僧人尽是身犯摩罗之辈?”木叉跟随观世音寻找了许久的取经人,见了僧人各种作奸犯科、侵占土地的行为后,颇为不解地向师父观音菩萨问道。
观音其实也是有些纳闷的,虽说佛祖说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是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但不至于和尚都是这一副德行,明明有大乘佛法却不去参悟当中的奥妙,而是用来垫桌角,反而对宝卷这样的佛经感兴趣。而且也一直找不到真正有觉悟的僧人,哪怕没那么有德行呢。只要有觉悟,德行可以在取经的路上慢慢补完。
“徒儿莫非是忘了我等来此何意?又忘了路上遇到的卷帘与天蓬了吗?”观音纳闷归纳闷,该点化徒弟还是要点化徒弟的。
木叉听了观音的反问,当下明白了菩萨的意思,不再言语。说白了,要是这里是和平的人间界,和尚是高僧大德,道士是得道高人,那就不用来这里找人去取经了,也算是给东土包个售后服务。至于天蓬与卷帘,一个投胎后杀害生身之母,一个吃了不知道多少人家,神仙尚且犯了如此大错,更何况凡人呢?
“听说了吗?陈子逸被推荐给陛下了。”
“自然听说了,听说还是魏相爷向陛下举荐的。”
……
在师徒二人交谈的时候,旁人的议论声传到师徒二人的耳中,引起二人的兴趣,既然能被举荐给皇帝,那自然有过人之处,何况还是人曹官魏征推荐的。
不过,观音并不确定这个陈子逸有什么长处,万一只是个医术高明的人呢?
现在皇帝忧心的应该是泾河龙王的事情。当初菩萨来长安,见泾河龙王一个犯杀身之祸的业龙敢纠缠真龙天子,便出手帮了皇帝一把,喝退了业龙。
但这是天庭策划,借着龙王事件考验皇帝治国决心的,观音不便直接助皇帝消除灾厄。她救苦救难的称号来自于在人倾尽全力时给人启示,不是直接给人消灾。况且观音数次化身警示世人,拜佛便是拜自己,但警醒之人少之又少。
木叉作为观音的徒弟兼护法神,自然看出了自家师父的忧心,便向周围打听起这个陈子逸。
“老丈,贫僧有礼了。”木叉双手合十向一个桌子的老人家行礼道。
“小长老不必多礼,若是无钱,可邀另一位长老来与老汉一起就食,正巧老汉近日斋戒,桌上并无荤腥。”老人家见是个疥癞和尚,以为两人不够吃饭钱,便邀请两人一起进餐。
“多谢老丈美意,小和尚并非为此前来,家师近日访寻有缘人要以宝物相托,因此特来向老丈打听陈子逸其人。”木叉并无隐瞒,将事情和盘托出,他和师父整日拿着袈裟招摇撞市,因此有个宝贝袈裟的事情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了,甚至还会有颇有资产的和尚来向他们购买,没必要拐弯抹角的。
“二位想必是云游来的和尚,故此不知,老汉我闲来无事,可请令师同座,听老汉我闲说一二。”
老人家显然没想到还有人专门来听他唠叨旧事,显得非常高兴,急忙让木叉请观音同坐一桌。
“说到这陈子逸,当得一句年少有为,他具体年岁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他是武德年间生人,年少时就能辩得夫子无话可说。好像是武德九年的时候,当时已经是太子的陛下想征他做如今太子的伴读,但一则陈子逸丧父,二则鞑靼犯边,这件事情就搁置下来了。”
“按咱自古以来的礼法,父死应丧三年,陈子逸就在家钻研学问。贞观三年的时候,听说房相向陛下有推举了他,但是陈子逸以才学浅薄为由辞不赴命。后来说是要效仿汉时大儒郑玄,遍访群贤,从此便没有了踪迹,直到贞观十年才带着一群比他还小的孩子回到了长安。”
“他回来后,用家里的庄子办了一所私塾,用几年来收藏的书籍给自己庄上的佃户的孩子教书,他带来的那些孩子还真有学问,有几个朝廷大员去考校过,没过几天,有几个稍年长些的便被举荐给了朝廷。几人后来也有人闻名前来,不练是谁,收人只看德行学问,不看家世。现在,他那个私塾的门前还有块碑,上面刻着汉时郑玄拒绝应劭的故事。”
老人家喝了口水,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一年前,也不知道是哪传出来的,说陈子逸那里有佛经道法,一时间和尚道士也开始往那边跑。不过这陈子逸卡的严,有几个假道士假和尚被他二话不说报了官府,捉走了。”
“原来那些假和尚啊,都是些亡命之徒,佛经也不识几句,犯了事情后,就剃个头,躲到寺庙里祸害好人家了。那些假道士,不好好修道养身,到处跟人家说自己的丹药吃了能长生不老,手上也犯着好几条人命呢!”
菩萨听了一脸的黑线,合着自己这几天还遇到了些好和尚,没有强买强卖,谋财害命。
“听老丈说,这陈子逸倒是儒释道兼修啊,当真是个有才学的。”观音赞叹道,这取经人选就有了吗?不是和尚不要紧,观音自己就有三重身份,在天庭为五老,在玄门为真人,在佛家为观世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