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遇到灵魂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哪里去?那么作为一座城市——襄阳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呢?
今天,襄阳人亲切地管哺育着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汉江襄阳段叫襄江,近年贯通襄阳城区东西区域的城市快速路也被命名为襄江大道。
襄阳是何时命名的?
襄阳县初设于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至汉成帝元延年间(公元前12年—前9年),隶属于南郡,前身为春秋时期楚国北津戍。
今天的襄阳主城区包括襄城、樊城、襄州、东津四个城区,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狭义的襄阳仅指今天的襄城区古城墙内,在汉江(襄江)之南。
汉代的襄阳城和今天的襄阳城并不在同一个地方,位于如今襄阳城的西南方向。
襄阳是以方位命名的。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襄阳似乎不应被称为“襄阳”,更应被称为“襄阴”,或者“汉阴”。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襄阳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学界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襄山之阳说,认为襄阳因在襄山之南而得名。主要依据是:
1.《汉唐地理书钞》从《太平预览》引录的《荆州图副》中所述“襄阳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
2.《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襄阳“城西五里有襄山”。
《汉唐地理书钞》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考据家王谟。王谟出生于公元1731年,逝世于公元1817年,系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曾授知县,不久辞官,请改学职,选授建昌府学教授,一生辑佚文献丰富、功绩显著,特别是其所辑《汉唐地理书钞》,汇编了宋以前古地理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具有参考价值,在地方史志辑佚、编纂及理论方面均有重大贡献,为后世方志修纂家重视。也就是说,王谟是个靠谱的人,所著《汉唐地理书钞》具有较高可信度。
《太平预览》是宋代著名类书,被称为中国类书之冠,由李昉、扈蒙领衔,李穆、汤悦、徐铉、张洎、宋白、陈鄂、吴淑、舒雅、吕文仲、赵邻几、王克贞和董淳等14位儒臣学者奉诏编纂。这14人中,有10人在《宋史》有传,有8人参与纂修被称为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有6人参与俢撰《太祖实录》(首次俢撰人员仅7人),阵容相当豪华。该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太平预览》初名《太平总类》,据说是在书成之后,宋太宗赵光义每天看三卷,一年后读完,所以更名为《太平御览》。也就是说,这本书奉皇帝之命、由中央政府组织、集当时顶级儒臣学者编撰而成,具有很高权威性。
《读史方舆纪要》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由明、清时期地理学家顾祖禹经过30余年笔耕奋斗所著,被誉为“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经济、军事学者们的必读参考书。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之湖广五篇章,记载:“《志》云:县西五里又有襄山。《荆楚记》:水驾山而上曰襄。”
那么,襄阳有没有襄山呢?在哪里呢?
打开今天的襄阳地图,在襄城区附近可以看到柳子山、尖山、虎头山、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但就是找不到襄山。
关于襄山在哪里的问题,襄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于2022年2月28日转载《寻找襄山》一文。主要意思是:北魏晚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襄山”的记载,但无具体解释。清朝乾隆年间的《襄阳府志》明确记载:“襄山,县西北五里,以水驾山而下,故名。其水南流为襄水,北流为檀溪。”“襄水,城西五里,源出襄山。”据此,可以判断,襄山在襄阳城西五里处,在此发源的水有两道,一道南流称襄水,一道北去叫檀溪。找到襄水和檀溪的源头,也就找到了襄山。地方史学家陈家驹进行了“溯源考察”,认定扁山西麓与尖山所夹山壑是檀溪的源头,从而推论柳子山即襄山,此为一说。另有两说:一说尖山或扁山为襄山,一说襄阳城西南诸山统称为襄山,分别有相应地方史志记载或文人骚客所赋诗歌作为印证。具体表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录湖北省襄阳市人民政府网站“襄阳概况”板块阅读。
可见,襄山在哪里,并无定论。
据陈家驹先生推测,现在的岘山即为襄山,现在的欧庙古城遗址即为古襄阳县治所在,就连陈家驹本人也说“聊备一说”,尚待考证。也有人认为是岘山的某个山峰为襄山。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襄山到底在哪里并不明确,但据初步考证,襄山这一名称存在的时间却长达1500年——北魏晚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襄山”的记载。
襄山,用今天的话说,活脱脱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网红打卡点。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了诸多诗篇。例如,唐代诗人岑参在《送陕县王主簿赴襄阳成亲》一诗首句便写道:六月襄山道,三星汉水边。
送陕县王主簿赴襄阳成亲
[唐]岑参
六月襄山道,三星汉水边。求凰应不远,去马剩须鞭。
野店愁中雨,江城梦里蝉。襄阳多故事,为我访先贤。
需要说明的是,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也就是说比“襄山”一词出现在文献记载里,约早了700年。
第二种是汉水之阳说,认为襄阳因在汉水之北而得名。持此说法的人认为,汉江襄阳段(襄江)在古时并非今天的河道,而是从今天襄阳西十里处的万山,流经襄阳城以南区域,而襄阳城属于襄江中位于北方的洲岛,故称之为襄阳。此种说法有襄阳市规划设计院地质勘探队提供资料作为依据。
第三种是襄水之阳说,认为襄阳因在襄水之北而得名。持此说法的人认为,汉江并未改道,襄阳之所以叫襄阳,不是因为城市在襄江之北,而是因为城市在襄水(河)之北。主要有五条依据:
1.《汉书·地理志》记载:“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
2.《水经注·沔水》篇里的记载:“沔水又东,合檀溪水。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又北,径檀溪,谓之檀溪,……西去城里余,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是水当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
3.《元和郡县图志》第21卷记载:襄阳“在襄水之阳,故以为名”。
4.《襄阳县志·山川》和光绪年间《襄阳府志·山川》相关记载。县志载:“襄水即今襄渠”,“襄水则凡西南诸山所出之水,由长渠入汉者皆是也。”府志载:“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诸山之水,皆归渠入汉。”根据史料记载,自南北朝时张邵在襄水两岸筑堤,防治水患始,后来历朝都有沿袭疏浚襄水故道的事,直到明代改襄水为襄渠,清代沿用襄渠之名为止,襄水都是有其确切地理方位的,也就是说襄阳城南确有襄水,虽然后来改名为襄渠,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襄渠(襄水)是一条自然水道。
5.从实地探查探看,襄水源头在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处,有数孔泉眼,终年涌水不断。其泉水沿宋家仓北侧,经转子山、官路口北流,经麒麟店至岘首山向南流,于观音阁旁注入汉水,长约18公里,流经面积30平方公里。襄水今日河道流向与史料所载大体相同。
襄阳因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为大多数人认同,本人亦倾向于此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