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雨季,天空阴沉得仿佛随时能滴下水来。一辆大巴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缓缓行驶。雨丝如帘,模糊了车窗外的世界。大巴车的雨刷有节奏地摆动着,发出轻微的“刷刷”声。
公路两侧的大山笼罩在雨雾之中,影影绰绰,似隐藏着无数的秘密。茂密的树林在雨中愈发显得幽深,偶尔有水滴从树叶上滑落,发出细微的声响。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云雾缭绕其间,仿佛通往神秘之境的大门。
大巴车内气氛凝重,乘客们都沉默不语,只有发动机的轰鸣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车灯在雨幕中艰难地穿透着黑暗,为前行的道路带来一丝微弱的光亮。杨道衍坐着窗边百无聊赖的翻着手里的《丹道十二讲》低头沉思。
“一粒金丹吞入法,始之我命不由天”“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体现了从古至今国人对于长生的追究,对于大自在的渴望。
杨道衍从小就修仙感兴趣,小时候喜欢守在电视机旁和奶奶一起看西游记,封神演义。长大些了喜欢看仙侠小说,上了六年级开始研究道教文化,特别对丹道感兴趣,认为这才是道教文化的精髓。好在有颗聪明的脑袋,即使一度沉迷于其中,也顺利考上了金陵大学哲学院,并且硕士和博士皆在金陵大学就读,主攻领域是丹道的演变和发展。
“嘿,杨哥想什么?这么入迷。”李云问道。
“我在想教授这么急叫我们过去干嘛,论文物保护我们又不是专业的,这不是给人家添乱吗?”
“听说那个道观腐朽的严重,可能保存不下来了,教授让我们赶紧过去帮他把经文整理下来,这可是个重大发现。”
“我知道了。”说罢,杨道衍开始闭目养神。李云见状也就没有继续打扰。
大概一个多少小时后,大巴缓缓停在了一个村庄里,杨道衍和师兄弟们一起下了车。杨道衍和师兄弟们站在雨中的村庄,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教授匆匆赶来,他的头发被雨水打湿,眼镜上也蒙着一层薄薄的水雾。
“大家快跟我来,时间紧迫。”
教授的语气中带着急切。众人立刻提起行李,跟在教授身后。他们沿着一条泥泞的小路向山上走去,雨水让道路变得湿滑难行,但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前进着。
随着他们逐渐靠近道观,那神秘的氛围愈发浓厚。周围的树林在雨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秘密。远处的山峦依旧被云雾笼罩,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
终于,他们来到了道观前。这座道观确实已经腐朽严重,墙壁斑驳,屋顶也有多处破损。然而,那古老的建筑风格和残留的雕刻依然透露出它曾经的辉煌。
教授带领大家走进道观,里面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道观里除了他们还有其他的团队,几个年轻人在一个老头带领下开始抢救各种文物,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那些脆弱的经文一页页地放置在特制的保护夹中,动作十分轻柔。有的人拿着专业的工具,仔细地清理着文物上的污垢和灰尘,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谨慎和专注。
一位文物保护专家正对着一幅快要脱落的壁画进行紧急加固。他全神贯注地调配着特殊的胶水,然后用细小的刷子轻轻地将胶水涂抹在壁画的边缘,确保壁画能够牢固地附着在墙壁上。旁边的助手则紧张地递上各种工具。
在另一个角落,几个人一起合力将一尊沉重的石像小心地移到安全的地方。
教授清了清嗓子说道:“大家加把劲,我们的时间很紧迫。道衍你去整理经文,务必做到小心细致,不能有任何损坏。李云你去协助王教授,对那些壁画和雕塑进行记录和解读。还有,随时注意记录和标记文物的位置和状况,别搞混了。”
杨道衍听到教授的安排后,立刻加入到整理经文的队伍中。他走到一堆散落的经文前,蹲下身子,轻轻地拿起其中一页。经文的纸张已经泛黄,边缘也有些破损,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他小心地将经文铺平,仔细观察上面的内容。他发现这些经文不仅记载了道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还包含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他一边整理,一边在心中默默记下经文的内容,想着以后可以深入研究。
在整理的过程中,杨道衍格外小心,生怕弄坏了这些珍贵的文物。他将经文按照顺序摆放好,然后用特制的夹子夹起来,放在一旁的箱子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道衍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整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他和其他师兄弟们一起,默契地配合着,将散落的经文一一整理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只有专注和认真。
终于,当最后一页经文被整理好时,杨道衍长舒了一口气。在整理完经文后,他稍作休息,目光又开始在道观中四处打量。他总觉得这个道观还有更多的秘密没被发现。
杨道衍起身,缓缓走出道观。绕着墙壁走到了道观后面,看见了一个小房子,门半掩着。他轻轻推开门,里面除了一些灰尘和蜘蛛网,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但心中那股心动之感愈发强烈。不知为何,他的目光不自觉地飘向房间的一处角落,仿佛有一个无声的召唤在吸引着他。
他顺着内心的指引,来到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墙壁前。轻轻敲击,竟听到了空洞的回声。杨道衍心中一喜,他意识到这里可能隐藏着什么秘密通道。经过一番仔细的摸索,他找到一块松动的石砖。他拿下石砖。
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声,一道暗门缓缓打开,露出了一条通往地下的通道。通道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墙壁上闪烁着微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