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二三事
上起点读书APP,新人免费读14天畅读本书,新设备新账号下载立享

第十三章 辽沈战役

  努尔哈赤终于成功了,在起兵反抗明朝之后,他的势力终于扩大到了可以和明朝对抗的地步。

  但是,明朝虽然在萨尔浒之战中失利,朝堂之中还是存在着有才能的将领,他们就像是一群恶狼,狠狠地盯着强大起来的努尔哈赤,时刻等待着一个干掉他的机会。

  而他们之中最出色的头狼叫熊廷弼。

  萨尔浒之战后,经略杨镐因为作战失利锒铛入狱,明朝廷急需一个了解辽东局势又有过执政经验的将领来解决辽东问题。

  这个时候,藏在人群深处、有过边境经验的熊廷弼被看重,替代了杨镐的位置。

  这位仁兄一上台就狠狠地批判了杨镐之流的左倾主义,然后仔细地研读了明朝和努尔哈赤在辽东附近交手的军事记录,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他认为:“辽东是首都的肩背,河东又是辽东的中心,开原一带又是河东稳定的根本,想要保卫辽东,守护大明的政权,开原城必不可失。

  但是现在开原城已经被努尔哈赤拿下,那之前虎视眈眈的朝鲜等民族必然会忌惮努尔哈赤的威胁,甚于依附于他共同出兵对抗我们。”

  接着,熊廷弼就作出了他一生中最为正确的决定。

  固守辽东,转攻为守。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彼时的努尔哈赤知晓熊廷弼的军事实力,所以一直按兵不动,只能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很快,这个时机就来了。

  大家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熊廷弼成功的点燃了两把。

  第一把火,烧的是逃兵贪将。

  他命令士兵将之前在大小战役中不管大局随意逃奔的将领绑在了大堂前,一一列举他们的罪证,然后毫不客气的全都杀了,以此来整顿军纪。

  第二把火,烧的是战备军需。

  熊廷弼到任后,仔细观察了当时辽东明军的情况,深刻的感觉到,看似威武强壮的部队,实则是一盘散沙,所谓散兵游勇是也。于是他大力筹备火器,战车,弓箭,军服等物资,整顿军队,在他的任期,明朝辽东士兵数大约18万,兵力异常强横。

  但是第三把火还没有烧起来,熊廷弼的计划就不得不因为一群人而搁置下来。

  这群人的职业是挑刺,职位叫言官。

  不管熊廷弼的主张看起来有多么的正确,但是在朝堂中总是存在反对的声音,这也是让他最为痛恨的一点。

  你想广积粮?不可以。

  你想屯火器?不可以。

  你想按兵不动?也不可以。

  这也直接导致了明朝错过了守卫辽东的最佳的时机。

  而后,又因为东林党之乱,熊廷弼被撤换,袁应泰上任。

  努尔哈赤等待的机会也终于来临。

  明朝终将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彼时的努尔哈赤知晓熊廷弼的军事才能,所以一直和他对峙,但又不敢出兵进犯。

  但是看到袁应泰上任,努尔哈赤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

  因为他知道,袁应泰的军事才能几乎等于没有,所以在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大举兴兵,分兵而战,进攻辽阳城。

  三月十一日,八旗士兵分陆路和水路一同进攻围困沈阳城,两天后,在蒙古的接应下,成功拿下沈阳城。

  初战告捷的努尔哈赤决定乘胜追击,进攻辽阳,部队驻扎在辽阳城外虎皮驿。

  三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的部队渡过太子河,和明军在辽阳城东门决一死战。

  努尔哈赤安排蒙古士兵抵挡东门的明军,自己则分出一小股士兵攻打西门,在城中内应的配合下,三月二十二日,成功攻陷辽阳城,新任辽东经略袁应泰兵败自裁于城楼上。

  天命七年一月,努尔哈赤再度出发,兴兵攻打广宁城。

  而广宁这一战,充分暴露了明朝后期军事政策的不足。

  首先,袁应泰自杀,辽阳失守的消息传到了朝廷,天启皇帝对此大为震惊。

  一群人顿时吵得不可开交,都在讨论辽阳失守的原因,这时朝中大臣刘一燝说:“如果是熊廷弼驻守的话,辽阳绝对不会失守。”

  天启皇帝立刻派人把熊廷弼从家中请到了朝堂,让他再度挂帅,同努尔哈赤一起,决战广宁。

  但是天启皇帝同时又安排了有过辽西驻守的经验的王化贞当巡抚,本意是想两个有经验的将领可以取得1+1>2的效果,但是没想到,也就是这一步棋,相当于直接将广宁送给了努尔哈赤。

  原因在于这两个人完全就是天生的死对头。

  王化贞刚愎自用,不太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好说大话,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多少的军事才能。

  而熊廷弼性格刚正不阿,也有点自负,但是他的军事才能,雄才大略远非王化贞可比。

  因此,他们两个人老是吵架。

  王化贞说蒙古人可以信任,熊廷弼说我不信。

  王化贞说可以出兵攻打努尔哈赤,熊廷弼说时机未到。

  王化贞说你听我解释,熊廷弼说我不听,我不听。

  ......

  越吵越心烦,导致谁也不服谁,是战是退,举棋不定,或攻或守,意见不一。

  一来二去之下,就给努尔哈赤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天命七年,努尔哈赤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拿下广宁城。

  熊王二人战败,被朝廷问罪。

  这时候,熊廷弼做出了一个让他后悔终身的选择,他为了寻求生路,选择贿赂朝廷内官。

  当时的明朝皇帝是天启皇帝朱由校,他的父亲就是明光宗朱常洛,但是由于他的爸爸不受祖父万历皇帝的喜欢,所以他这个孙子也不太受祖父的待见,导致他少文化,好木艺,所以史称木匠皇帝,再加上他在位期间,宦官干政现象越发激烈。所以为什么熊廷弼选择去寻求朝廷内官的帮助而不是向皇帝求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曾想,熊廷弼的这一举动触碰到了“九千九百岁”魏忠贤的逆麟,最后落得个斩首示众的下场。

  至此,明朝东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努尔哈赤攻破,最后的生死决战时刻也终于要来了。

唐筱周 · 作家说
上起点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