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也失守了之后,大明朝廷陷入了一个无底深渊之中。
眼见努尔哈赤来势汹汹,可是朝廷上下对于抵抗到底还是举手投降竟然产生了分歧。
投降派认为,之前沈阳战役时熊廷弼因为言官挤兑而被弹劾,导致辽河以东失守。辽阳失守,重新启用熊廷弼之后,这帮找茬的言官又站了出来搞事情,这就导致边关重臣几乎没有实权,最终解释权掌握在朝廷政党之中,这样的情况随便派谁都是无用的。
抵抗派认为,边关的事情完全就是明朝的装备不够强大,他们固执的相信一切的恐惧都是来源于火力不足。所以主张采购葡萄牙等国的大炮火器来武装士兵,这样一来和努尔哈赤动手的话,就有胜算了。
听谁的呢?天启皇帝犯了难。
这时候激烈争吵的文官团体后面的角落里,伸出了一双饱经风霜的手。
这双手的主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反驳了新任经略王在晋提出的“修新城、抚民心、备重兵”的策略,主张应该集中兵力驻守觉华岛和宁远,只要这两个地方守住了,就可以把努尔哈赤的军队阻拦在山海关之外。
他指出,觉华岛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这个位置得天独厚,水路四通八达。如果有机会时,就渡过辽河去偷袭努尔哈赤,如果没有机会被反攻,退守宁远城也可以把努尔哈赤抵挡在外围。
然后这位仁兄就说出了他这一辈子最为狂傲的话:
“与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他的名字叫袁崇焕,明末著名爱国将领。
天启皇帝听完袁崇焕的讲述,于是大手一挥,同意了袁崇焕的主张,顺便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得力助手——兵部尚书孙承宗。
公元1630年(天命十四年)这对黄金搭档刚到觉华岛宁远城就立刻着手修筑防御工事,加固城墙,誓与宁远城共存亡。
公元1633年(天命十七年)夏天,袁崇焕安排士兵分别驻守锦州等地方,形成一个完整的抵抗网络。
一切安排妥当后,就等着努尔哈赤的到来了。
可是没想到同年十月,努尔哈赤还没等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就传到了袁崇焕耳中,黄金搭档孙承宗离任,来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高第。
高第刚上任就推翻了袁崇焕和孙承宗之前的所有主张,他固执的认为山海关外没有防守的必要,然后撤除了锦州等地所有的驻防士兵,统统调遣到山海关内。
袁崇焕据理力争,但是高第还是固执己见。
这时候,袁崇焕又一次展现了他的超人气魄:
“死战不退,在这当官就死在这里,我不去!”
可以说,袁崇焕真正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将士该有的气节,但是再伟大的将军都拗不过一个腐败的朝廷。
朝令夕改,末期的大明王朝的无知也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是,所有的防守驻点都被撤销了,山海关外数百里之地再次被遗弃,只剩下袁崇焕和他的宁远城。
但是他是袁崇焕,他明白: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之内。
所以他不怕,他只能等待,等待着努尔哈赤到来的一天,等待着自己击退努尔哈赤的那一天。
公元1627年(天命十一年),这一年是天启六年,袁崇焕期待的那一天终于来了。
彼时的努尔哈赤知道了明朝边关的变动,于是毅然出征,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宁远城。
出发前的努尔哈赤认为经历了那么多事情的宁远城的守备完全不够看,守将也不过是自己的一合之敌。
可是,事情的发展预料总是那么措不及防,他偏偏遇到了袁崇焕,还是重火力加持的袁崇焕,这一战,注定是努尔哈赤征战历史中的污点。
正月二十三日,到达宁远城后,努尔哈赤就跑到城楼下冲袁崇焕喊话,大意是:
大兄弟,我带了三十万士兵来打你,你撑不住的,要是赶快投降的话,我还可以给你个大官当当。
袁崇焕同志也丝毫不示弱反驳到:
这两个地方是我尽心尽力修筑起来的,我理所应当守护,所以我是绝对不会投降的。
随即召集大将死守,当然袁崇焕敢如此强硬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他城中的火器,来自于葡萄牙等国的火器。
这一批火器威力巨大,而且有专门的士兵负责操作,所以袁崇焕有理由相信,只要努尔哈赤敢来,一定是个必死的结果。
第二天,讲和不成的努尔哈赤决定动用武力。
满洲士兵首先选择进攻宁远城的西南角,但是被袁崇焕安排的火炮击退,然后眼见攻城无果的努尔哈赤再次使出了江湖失传已久的绝学——挖墙脚,打算让金台石的悲剧重新在袁崇焕的身上再次上演。
可是英明一世的清太祖事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详细,如今的宁远城经过袁崇焕他们的修筑之后,早就不是之前那摇摇欲坠的样子,所以,哪怕工兵铲挖坏了一大堆,宁远城坚固的城墙就没有动摇过,努尔哈赤一方的士兵反倒被袁崇焕一方用火烧得四处逃窜。挖墙脚这一套是行不通了。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军再次尝试攻城,还是和昨天一样的结果,努尔哈赤很郁闷。
郁闷的是打了几十年的仗,怎么这一个小小的宁远城这么久还没拿下来。
而且,不光宁远城没能拿下来,自己也在之前的战斗中受了伤。
怎么办?努尔哈赤的军帐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实在没有其他办法的努尔哈赤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只能纵火焚烧了觉华岛后,带着一身疲惫回到了家。
宁远之战,袁崇焕充分的展现了他作为明军高级军事将领该有的素质,也狠狠的在大明王朝的脸上拍了一巴掌。
他也向那满朝文武证明了,英雄总是孤独的,但哪怕围绕在他们四周的是“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苍凉艰险,是“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的悲凉苦闷,是“今古山河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吊古伤今,他们始终都会为了自己的信仰奋斗。
困难这条沟,你跨不过去叫苦难,跨过去了,就是成长。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挽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中的优秀将领,最终还是将自己的性命葬送在了自己效忠的皇帝手中。
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怀疑与金国有来往,被凌迟处死,他的家人流放三千里,一代名将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真是成也大明,败也大明。